沉入桩终止锤击的控制应以控制桩端( )为主。
A 设计标高
B 承载力
C 工艺
D 贯入度
A 1.0~1.50
B 0.7~1.0m
C 0.5~0.7m
D 0.3~0.5m
A 围堰填筑应自上游开始至下游合龙
B 筑堰材料宜用黏性土、粉质黏土或砂质黏土
C 堰外边坡迎水流一侧坡度可在1:2之内
D 必须将堰底下河床底上的杂物、石块及树根等清除干净
A 砂土
B 黏性土
C 淤泥质土
D 碎石土
A 土
B 土袋
C 铁丝笼
D 钢板桩
A 不渗水的黏性土
B 渗水的砂性土
C 不渗水的粉质土
D 水泥或石灰拌合土
A 黏土
B 砂土
C 碎石土
D 风化岩
A 1.2
B 0.8
C 0.4
D 0.3
A 5,5
B 5,0
C 0,5
D 0,0
A 2~3
B 1.5~2
C 1~1.5
D 0.5~1
A 100.0
B 75.0
C 50.0
D 30.0
B 90
C 80
D 75
D 双壁钢
A 无底套箱用木板、钢板或钢丝网水泥制作,不设支撑
B 制作中应防止套箱接缝漏水
C 套箱设置在岩层上时,应整平岩面
D 岩面有坡度时,套箱底的倾斜度应与岩面相同,以增加稳定性并减少渗漏
A 板桩桩尖角度根据板桩强度而定
B 沉入砂砾层的板桩桩头,应增设加劲钢筋或钢板
C 采用中心射水下沉,板桩预制时,不留射水通道
D 桩尖一般斜度为1:2~1:3
A 锤击沉桩
B 振动沉桩
C 静力压桩
D 钻孔埋桩
A 振动
B 施工荷载
C 风力
D 冰雪荷载
A 0.5~0.7
B 0.5~1.0
C 0.7~1.0
D 1.0~1.5
A 70
B 50
C 40
D 60
A 粉质黏土
B 膨润土
C 粉土
D 低塑性黏土
A 针入度
B 弯沉值
C 贯入度
D 设计标高
A 土袋围堰
B 堆石土围堰
C 钢板桩围堰
D 钢箱围堰
A 导管每节长宜为5m
B 导管接头采用法兰盘加锥形活套
C 轴线偏差不宜超过孔深的2%
D 试压的压力宜为孔底静水压力的0.5倍
A 土围堰
B 土袋围堰
D 铁丝笼围堰
A 砂类土
B 碎石土
C 含有大漂石的卵石土
D 强风化岩
A 反循环回转钻
B 冲击钻
C 人工挖孔
D 旋挖钻
E 冲抓钻
A 砂性土
D 粉质黏土
E 砂质黏土
A 旋喷桩
B 护壁桩
C 沉入(锤击)桩
D 钻孔灌注桩
E 人工挖孔桩
A 桩型
B 桩的密集程度
C 施工条件
D 辅助施工方法
E 单桩承载力
A 旋挖钻
D 长螺旋钻孔
E 钻孔扩底
A 清孔方法
B 穿越土层情况
C 钻孔工艺
D 钻孔速度
E 施工机具
A 下沉
B 就位
C 浮运
D 吊装
E 着床
A 墩台混凝土浇筑前应对基础混凝土顶面做凿毛处理,清除锚筋污锈
B 墩台水平截面积在200㎡内的分块数量不得超过4块
C 墩台混凝土宜水平分层浇筑,每层高度宜为1.5~2m
D 墩台混凝土分块浇筑时,接缝应与墩台截面尺寸较大的一边平行
E 墩台水平截面积在300㎡以内的分块数量不得超过3块
A 冲击钻开孔时,应低锤密击,反复冲击造壁,保持孔内泥浆面稳定
B 每钻进6~8m应验孔一次,在更换钻头前或容易缩孔处,均应验孔并应做记录
C 排渣过程中应及时补给泥浆
D 稳定性差的孔壁应采用泥浆循环或抽渣筒排渣
E 清孔后灌注混凝土之前的泥浆指标符合要求
A 宜先大桩后小桩,先长桩后短桩
B 宜先小桩后大桩,先短桩后长桩
C 自中间向两个方向对称施打
D 自中间向四周对称施打
E 自四周向中间对称施打
B 墩台混凝土宜水平分层浇筑,每层高度宜为 1m
C 墩台混凝土分块浇筑时,每块面积不得小于 50㎡
D 明挖基础上灌注墩台第一层混凝土时,要防止水分被基础吸收
E 应选用低流动度的或半干硬性的混凝土
A 墩台砌筑前,应清理基础,保持洁净,并测量放线,设置线杆
B 墩台砌体应采用坐浆法分层砌筑,竖缝均应错开,不得贯通
C 砌筑墩台镶面石应从直线部分开始
D 桥墩分水体镶面石的抗压强度不得低于设计要求
E 砌筑的石料和混凝土预制块应清洗干净,保持湿润
A 墩台柱与承台基础接触面应凿毛处理,清除钢筋污锈
B 浇筑墩台柱混凝土时,应铺同配合比的水泥砂浆一层
C 柱身高度内有系梁连接时,系梁应与柱同步浇筑
D V 形墩柱混凝土应对称浇筑
E 分层浇筑时,接缝应按施工缝处理
A 地面隆起程度
B 桩头破坏情况
C 桩端设计标高
D 桩身回弹情况
E 贯入度
A 属于干作业成孔
B 孔径(不含孔壁)不得小于 0. 8m,且不宜大于 2. 0m,挖孔深度不宜超过 25m
C 模板拆除应在混凝土强度大于 2. 5MPa 后进行
D 井圈中心线与设计轴线的偏差不得大于 20mm
E 上下节护壁混凝土的搭接长度不得小于 5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