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不属于台阶开挖法优点的是( )。
A 施工速度
B 沉降控制好
C 灵活多变
D 适用性强
A 注浆时间和注浆压力应由经验确定,应严格控制注浆压力
B 浆液必须配比准确,符合设计要求
C 按设计要求,严格控制小导管的长度、开孔率、安设角度和方向
D 小导管的尾部必须设置封堵孔,防止漏浆
A 正台阶法
B CRD法
C 中洞法
D 双侧壁导坑法
A 适用于软弱地层和特殊困难地段,并对地层变形有严格要求的工程
B 管棚所用钢管一般选用直径70~180mm,壁厚4~8mm的焊接钢管
C 管棚钢管环向布设间距一般为300~500mm
D 水泥砂浆主要成分为P•O42.5级及以上的硅酸盐水泥
A 全断面开挖法
B 单侧壁导坑法
C 台阶开挖法
A 正台阶开挖法是城市第四纪软土地层浅埋暗挖法最常用的一种标准掘进方式
B 对城市第四纪地层,施工中一般要打设锚杆
C CD工法基础上加设临时仰拱,即变成所谓的交叉中隔壁法(CRD工法)
D 双侧壁导坑法开挖断面分块多,扰动大,初次支护全断面闭合的时间长,所以在施工中间变形较大
A 强度
B 抵抗变形能力
C 自稳能力
D 不透水性
A 防止地表沉降
B 防止拱顶下沉
C 支承开挖面
D 防止隧道收敛
A 双侧壁导坑法
B CD法
C CRD法
D 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
B 全断面法
D CD法
A 地表锚杆
B 冻结法固结地层
C 地表注浆加固
D 降低地下水位法
A 土体的含水量大于2.5%、地下水含盐量不大于3%、地下水流速不大于40m/d
B 土体的含水量大于2.0%、地下水含盐量不大于3%、地下水流速不大于20m/d
C 土体的含水量大于2.5%、地下水含盐量不大于3.5%、地下水流速不大于40m/d
D 土体的含水量大于2.0%、地下水含盐量不大于2.5%、地下水流速不大于20m/d
A 施工期间的防水措施主要是排、截和堵
B 当处于地下潜水位以上的贫水稳定地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限量排水
C 含水的松散破碎地层不应采用降低地下水位的排水方案
D 当采用降水方案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在开挖的同时进行堵水处理
A 粘结
B 支吊
C 悬挂
D 射钉
A 20~40mm
B 40~50mm
C 40~60mm
D 50~70mm
A 2~4m
B 3~5m
C 4~6m
D 5~7m
A 200~400mm
B 300~500mm
C 400~600mm
D 500~700mm
A P∙O62.5
B P∙O52.5
C P∙O42.5
D P∙O32.5
A 在砂卵石地层中宜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法
B 在黏土层中宜采用劈裂或电动硅化注浆法
C 在砂层中宜采用渗入注浆
D 在淤泥质软土层中宜采用劈裂注浆法
A 高压喷射注浆法
B 劈裂或电动硅化注浆法
C 渗入注浆
D 挤压、渗透注浆
A 临时
B 永久
C 强力
D 附加
A 2
B 2~3
C 3
D 5
A 易坍孔地层应采取后退式分段注浆
B 钻孔应按先内圈、后外圈、跳孔施工
C 管线附近适当加大注浆压力
D 注浆段长度宜为10-15m,并预留止浆墙厚度
A 注浆段长度应综合考虑地层条件、地下水状态和钻孔设备工作能力确定,宜为15~20m
B 隧道内注浆孔应按设计要求采取全断面、半断面等方式布设;浆液扩散半径应根据注浆材料、方法及地层经试验确定
C 根据地层条件和加固要求,深孔注浆可采取前进式分段注浆、后退式分段注浆等方法
D 钻孔应按先外圈、后内圈、跳孔施工的顺序进行
A 竖井安全护栏高度应≥1.0m
B 锁口圈梁混凝土强度≥75%设计强度,方可进行向下开挖竖井
C 竖井开挖应分层进行,每层宜遵循先开挖中部、后开挖周边的顺序
D 竖井开挖过程中应加强观察和监测
A 当竖井初期支护施工至马头门处应预埋暗梁及暗桩
B 马头门破除竖井井壁时,按照先侧墙、再拱部、最后底板的顺序破除
C 马头门标高不一致时,宜遵循“先低后高”的原则
D 马头门开启应按顺序进行,同一竖井内的马头门不得同时施工
A 冻结加固的地层强度高
B 地下水封闭效果好
C 适用于无水砂砾地层
D 地层整体固结性好
A 自密实
B 轻质
C 早强
D 补偿收缩
A 速凝剂
B 引气剂
C 缓凝剂
D 泵送剂
A 经理(负责人)
B 生产经理
C 技术负责人
D 安全总监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④→②→③→⑤
C ①→④→③→②→⑤
D ①→②→④→③→⑤
A 测放孔位→钻机就位→水平钻孔→注浆→压入钢管→封口→开挖
B 测放孔位→钻机就位→水平钻孔→注浆→封口→压入钢管→开挖
C 测放孔位→钻机就位→水平钻孔→压入钢管→注浆→封口→开挖
D 测放孔位→钻机就位→水平钻孔→压入钢管→注浆→开挖→封口
锚杆类型应根据( )进行选择,可选用中空注浆锚杆、树脂锚杆、自钻式锚 杆、砂浆锚杆和摩擦型锚杆。
A 地质条件
B 使用要求
C 锚固特性
D 锚杆施工质量要求
E 喷锚支护结构
A 围岩要经多次扰动
B 跨度可以得到14m
C 因为分块数量多,所以建造拱部初期支护较慢
D 形成全断面封闭的时间长
E 核心土应留在整个断面最后开挖
A 中洞法施工工序简单,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较易控制
B 侧洞法两侧洞施工时,中洞上方土体受多次扰动,中洞施工若不够谨慎可能坍塌
C 柱洞法施工的关键是如何确保两侧开挖后初期支护同步作用在顶纵梁上
D 洞桩法是先挖洞,在洞内施作桩(柱)、梁和顶部结构,然后在其保护下施工
E 侧洞法施工在处理中洞顶部荷载转移时,相对于中洞法要困难一些
A 普通水泥浆
B 普通水泥砂浆
C 水泥水玻璃双液浆
D 全粘结型锚杆 E 端头锚固型锚杆
A 综合治理
B 因地制宜
C 刚柔相济
D 防、排、截、堵相结合
E 以防为主
A 改性水玻璃浆
B 水泥单液浆
C 水泥-水玻璃双液浆
D 超细水泥
E 环氧树脂砂浆
A 灵活多变,适用性强
B 具有足够的作业空间
C 具有较快的施工速度
D 可以减少开挖对围岩的扰动次数
E 防水处理简单
A 喷射应分段、分层进行
B 喷头与受喷面垂直,距离宜为 0. 6~1. 0m
C 先喷射拱架间的混凝土,之后喷射拱架与围岩间的混凝土
D 分层喷射时应在前一层混凝土终凝后喷下一层
E 喷射顺序由上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