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夯管
B 定向钻
C 浅埋暗挖
D 密闭式顶管
A 2.0
B 5.0
C 3.0
D 1.0
A 100~200
B 200~300
C 300~400
D 400~500
A 截流式合流制
B 完全分流制
C 分流制
D 混流制
A 强调雨水的源头分散控制与末端集中控制相结合,减少进入城市管网中的径流量和污染物总量
B 同时提高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和雨水资源化回用率
C 源头雨水控制利用可有效减少合流制溢流频率、溢流水量和溢流污染物总量
D 合流制溢流较大时,超过储存池存储能力的溢流水可不经处理排放
A 资源节约
B 绿化环境
C 点源污染控制与非点源污染控制相结合
D 污染物减量一水资源利用一防涝减灾三位一体
A 1:0.5
B 1:0.75
C 1:1.0
D 1:1.25
A 1:0.33
B 1:0.50
C 1:0.75
D 1:1.00
A 当沟槽挖深较大时,应按每层3m进行分层开挖
B 采用机械挖槽时,沟槽分层的深度按机械性能定
C 人工开挖多层沟槽的层间留台宽度:放坡开槽时不应小于0.8m,直槽时不应小于0.5m,安装井点设备时不应小于l.5m
D 槽底原状地基土不得扰动
A 机械数量
B 挖斗容量
C 降水类型
D 机械性能
A 100~200mm
B 50~l00mm
C 200~300mm
D 100~l50mm
A 20,2
B 10,2
C 20,1
D 10,1
A 浅埋暗挖
C 夯管
D 封闭式的土压平衡或泥水平衡顶管
B 盾构
D 定向钻
A 15.0
B 30.0
C 45.0
D 60.0
A 局部修补主要用于管道内部的局部破坏以及裂纹等的修复
B 全断面修复法包括内衬法、缠绕法和喷涂法
C 常用的管道更新是指以待更新的旧管道为导向,在将其破碎的同时,将新管拉入或顶入的管道更新技术。这种方法可用相同或稍小直径的新管更换旧管。
D 管道更新方法包括破管外挤和破管顶进
A 石灰土
B 卵石
C 天然级配砂石
D 块石
A 通过国家计量认证的检验机构进行检测
B 由施工单位进行检测
C 由生产单位进行检测
D 由供应商进行检测
A 包装完好
B 码放整齐
C 分类存放
D 露天存放
A 砌筑应采用满铺满挤法。上下错缝、内外搭砌、丁顺规则有序。
B 砌筑砂浆应饱满,砌缝应均匀不得有通缝或瞎缝。
C 砌体的沉降缝、变形缝应与基础沉降缝、变形缝贯通。
D 砌筑结构管渠宜按变形缝分段施工,砌筑施工需间断时,应预留直槎。
A 起重前试吊,吊离20cm检查重物捆扎情况和制动性能,确认安全后方可起吊。
B 吊运重物下井距作业面底部小于50cm时,操作人员方可近前工作。
C 严禁超负荷使用。
D 工作井上、下作业时必须有联络信号。
A 密闭式顶管法
C 盾构法
D 浅埋暗挖法
A 挖槽原土回填夯实
B 砂桩
C 换填
D 填天然级配砂石
A 补焊或盖压补焊
B 补麻、补灰
C 两合揣袖
D 转换接口连接
A 压力管道的水压试验和无压管道的严密性试验
B 强度试验和抗渗试验
C 满水试验和气密性试验
D 满水试验和严密性试验
A 顶管法
B 盾构法
C 定向钻
D 夯管法
A 管道及检查井外观质量已验收合格
B 管道未回填土且沟槽内无积水
C 试验管段所有敞口应封闭
D 做好水源引接、排水疏导等方案
A 试验前,管顶以上回填高度不应小于50cm
B 试验前,管道接口处应回填密实
C 宜采用注水法试验以测定实际渗水量
D 设计无要求时,试验合格的判定依据可采用允许压力降值
A 温度较低
B 温度最高
C 12时至14时之间
D 14时至16时之间
A 选填料
B 试验
C 清槽
D 回填
A 只能用允许压力降值
B 可采用允许压力降值或允许渗水量值
C 只能用允许渗水量值
D 可自行决定
A 缠绕法
B 内衬法
C 爆管法
D 喷涂法
A 内渗法
B 外渗法
C 注浆法
D 注水法
A 管道外径增大,管道-侧的工作面宽度一定定增大
B 同管径下,柔性接口比刚性接口所需工作面宽度小
C 化学建材管道比混凝土管道工作面宽度小
D 沟槽土质越好,槽底开挖宽度越小
A 内衬法
B 缠绕法
C 喷涂法
D 改进内衬法
A 硬塑的粉土
B 硬塑的黏土
C 老黄土
D 经井点降水后的软土
A 卵形
B 矩形
C 梯形
D 圆形
A 定向钻
B 夯管
C 密闭式顶管
D 浅埋暗挖
A 给水管道的功能性试验分为闭水试验和闭气试验
B 压力管道水压试验采用内渗法测定
C 无压管道的闭水试验要全管段进行闭水试验
D 管道内径大于700mm 时,可抽取1/3 井段试验
A 采用机械挖槽时,沟槽分层的深度按土质确定
B 钢板桩拔除后应及时回填桩孔且填实
C 拆除撑板应制定安全措施,配合回填交替进行
D 撑板支撑应随挖土及时安装
A 排水管道检查井内的流槽,宜与井壁同时进行砌筑
B 砌筑时应同时安装踏步
C 上下砌块应错缝砌筑
D 圆井采用砌块逐层收口时,偏心收口的每层收进不应大于 30mm。
A 污水管道
B 湿陷土、膨胀土、流砂地区的雨水管道
C 雨污水合流管道
D 预应力混凝土管道
B 破管顶进
C 内衬法
A 槽底局部扰动或受水浸泡时,宜用混凝土回填
B 在沟槽边坡稳固后设置供施工人员上下沟槽的安全梯
C 槽底原状地基土不得扰动,机械开挖时槽底预留200~300mm土层由人工开挖、整平
D 人工开挖沟槽的槽深超过3m时应分层开挖,每层的深度不超过2m,采用机械挖槽时,沟槽分层的深度应按机械性能确定
E 采用机械挖槽时,沟槽分层的深度应按机械性能确定
A 管节及管件下沟前准备工作。管节、管件下沟前,必须对管节外观质量进行检查,排除缺陷,以保证接口安装的密封性
B 采用焊接接口时,两端管的环向焊缝处齐平,内壁错边量不宜超过管壁厚度的20%,且不得大于2mm
C 采用电熔连接、热熔连接接口时,应选择在当日温度较低或接近最低时进行
D 接头处应有沿管节圆周平滑对称的内、外翻边;接头检验合格后,内翻边宜铲平
E 金属管道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外防腐施工和施做阳极保护工程
A 试验管段所有敞口应封闭,不得有渗漏水现象
B 试验管段不得用闸阀做堵板,不得含有消火栓、水锤消除器、安全阀等附件
C 水压试验前应清除管道内的杂物
D 应做好水源引接、排水等疏导方案
E 做好管道的强度检查
A 管道漏点监测
B 地下管线定位监测
C 管道变形检查
D 管道附属设施检查
E 管网的质量检查
A 3℃
B 5℃
C 10℃
D 13℃
E 20℃
A 出厂质量证明书
B 检验报告
C 使用说明书
D 安全数据单
E 复试报告
A 水压试验进行实际渗水量测定时,不能采用注水法
B 管道采用两种以上的管材时,应按不同管材分别进行试验
C 大口径球墨铸铁管道单口水压试验合格后,必须进行预试验
D 预应力、混凝土管道单口水压试验合格后,必须进行预试验
E 设计无要求的,水压试验的管段长度不宜大于1.0 km
C 补丁法
E 灌浆法
A 定向钻法
B 密闭式顶管法
C 夯管法
E 盾构法
A 施工成本
B 施工精度
C 测量方法
D 地质条件
E 适用管径
E 管道未回填土且沟槽内无积水
B 机器人法
C 灌浆法
D 铰接管法
E 局部软衬法
某公司中标一条城市支路改扩建工程。施工工期为4个月,工程内容包括:红线内原道路破除,新建道路长度900m。扩建后道路横断面宽度为4m (人行道)+16m (车行道) +4m (人行道)新敷设一条长度为900m的DN800mm钢筋混凝土雨水管线。改扩建道路平面示意如图2所示。项目部进场后,对标段内现况管线进行调查,既有一组通信光缆横穿雨水管线上方。雨水沟槽内既有高压线需要改移,由业主协调完成。项目部在组织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以下事件:
事件一,监理下达开工令后,项目部组织人员、机械进场,既有高压线改移导致雨水管线实际开工比计划工期晚2个月。 事件二,雨水沟槽施工方案审批后,由A劳务队负责施工,沟槽开挖深度为3.8m。采用挖掘机放坡开挖,过程中通信光缆被挖断,修复后继续开挖至槽底。
某公司承建一项道路扩建工程,在原有道路一侧扩建,并在路口处与现况道路交接,现况道路下方有多条市政管线,新建雨水管线接入现况路下既有雨水管线。都进场后,编制了施工组织设计、管线施工方案、道路施工方案、交通导行方案及季节性施工方案。 道路中央分隔带下布设一条D1200mm雨水管线,管线长度800m,采.....钢筋混凝土管,道路及雨水管线布置平面如图4-1所示。
沟槽开挖深度H≤4m,采用放坡法施工,沟槽开挖断面如图4-2所示; H>4m时,采用钢板桩加内支撑进行支护。
为保证管道回填的质量要求,项目部选取了适宜的回填材料,并按规范要求放坡。 扩建道路与现状道路均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新旧路接头处,为防止产生裂缝,采用阶梯型接缝,新旧路接缝处逐层骑缝设置了土工格栅。
某公司承建城市道路改扩建工程,工程内容包括:①在原有道路两侧各增设隔离带、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②在北侧非机动车道下新增一条长800m直径为DN500mm的雨水主管道,雨水口连接支管直径为DN300mm,管材均采用HDPE双壁波纹管,胶圈柔性接口;主管道两端接入现状检查井,管底埋深为4m,雨水口连接管位于道路基层内;③在原有机动车道上加铺50mm改性沥青混凝土上面层,道路横断面布置如图3所示。
施工范围内土质以硬塑粉质黏土为主,土质均匀,无地下水。 项目部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将工程项目划分为三个施工阶段:第一阶段为雨水主管道施工;第二阶段为两侧隔离带、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施工;第三阶段为原机动车道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同时编制了各施工阶段的施工技术方案,内容有: (1)为确保道路正常进行及文明施工要求,根据三个施工阶段的施工特点,在图3中A、B、C、D、E、F所示的6个节点上分别设置各施工阶段的施工围挡; (2)主管道沟槽开挖由东向西按井段逐段进行,拟定的槽底宽度为1600mm、南北两侧的边坡坡度分别为1:0.50和1:0.67,采用机械挖土,人工清底;回用土存放在沟槽北侧,南侧设置管材存放区,弃土运至指定存土场地。 (3)原机动车道加铺改性沥青路面施工,安排在两侧非机动车道施工完成并导入社会交通后,整幅分段施工。加铺前对旧机动车道面层进行铣刨、裂缝处理、井盖高度提升、清扫、喷洒(刷)粘层油等准备工作。
本工程雨水口连接支管施工应有哪些技术要求?
写出确定主管道沟槽底开挖宽度及两侧槽壁放坡坡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