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基坑中心点
B 基坑边角处
C 受力较大的部位
D 最后开挖的部位
A 设计图纸
B 勘察报告
C 施工方案
D 钎探记录
A 勘察单位
B 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
C 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
D 总监理工程师
A 200~250mm,3~4遍
B 200~250mm,6~8遍
C 250~300mm,3~4遍
D 250~300mm,6~8遍
A 同类土
B 含水量不符合压实要求的黏性土
C 淤泥质土
D 有机质大于5℅的土
A 逆作法挖土
B 中心岛式挖土
C 盆式挖土
D 放坡挖土
A 初凝前
B 初凝后
C 终凝前
D 终凝后
A 35~40m
B 25~30m
C 15~20m
D 5~10m
A 建设单位
B 监理单位
C 设计单位
D 施工单位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A 素填土
B 杂填土
C 冲填土
D 碎石土
A 75%
B 85%
C 95%
D 100%
A 4m
B 6m
C 8m
D 10m
A 10m
B 15m
C 25m
D 35m
A 0.5m
B 0.4m
C 0.3m
D 0.2m
A 0.1m
B 0.2m
D 0.4m
A 下钢筋笼
B 下钢导管
C 拔护筒
D 浇筑水下混凝土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①③④⑤
C ①②③⑤④
D ②①③⑤④
A 台阶式基础施工,可按台阶分层一次浇筑完毕
B 台阶式基础施工,不允许留设施工缝
C 台阶式基础施工顺序是先中间后边角
D 高杯口基础,由于这一级台阶较高且配置钢筋较多,可采用后安装杯口模的方法
A 200.0
B 300.0
C 400.0
D 500.0
A 先深后浅
B 先小后大
C 先短后长
D 自四周向中间进行
A 基底已处理的部位
B 持力层明显不均匀的部位
C 有浅埋古井的部位
D 浅部有软弱下卧层的部位
A 建设单位应编制监测方案
B 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应编制基坑工程监测方案
C 监测点应沿基坑围护墙顶部周边布设,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点
D 水平和竖向监测点,应分开设置
A 填方的边坡坡度应根据填方高度、土的种类和其重要性确定
B 填土应从场地最低处开始,由下而上整个宽度分层铺填
C 填方应在相对两侧或周围同时进行回填和夯实
D 压实系数为土的最大干土密度与实际干土密度的比值
A 上下层之间不留施工缝
B 每层从低处开始,沿长边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浇筑
C 每层从中间向两端或两端向中间浇筑
D 每层混凝土的厚度为200~300mm
A 基坑工程施工前,应由施工方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第三方对基坑工程实施现场检测
B 监测单位应编制监测方案,经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等认可后方可实施
C 基坑边坡顶部的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大于15-20m,每边监测点数不宜少于3 个
D 水位观测管管底埋置深度应在最低水位或最低允许地下水位之下3-5m
A 填方土应尽量采用同类土
B 填土应从场地最低处开始
D 虚铺厚度根据含水量确定
A 先挖去基坑四周的土
B 支护结构受荷时间长
C 有可能增大支护结构的变形量
D 对支护结构受力有利
A 型钢桩横挡板支撑
B 短桩横隔板支撑
C 灌注桩排桩支护
D 挡土灌注桩支护
A 勘察单位项目负责人
A <200mm
B 200-250mm
C 250-300mm
D 250-350mm
A 短距轻击
B 重锤低击
C 高提重打
D 重锤高击
A 端承桩和摩擦桩
B 预制桩和灌注桩
C 竖向抗压桩和竖向抗拉桩
D 混凝土桩和钢板桩
A 观察
B 钎探
C 轻型动力触探
D 静载试验
A 200
B 250
C 300
D 350
A 挡土灌注桩支护
B 灌注桩排桩支护
C 地下连续墙支护
D 土钉墙支护
A 只控制其贯入度
B 只控制其标高
C 以控制标高为主,贯入度作为参考
D 以控制贯入度为主,标高作为参考
A 从低处开始,沿长边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浇筑
B 从低处开始,沿短边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浇筑
C 从高处开始,沿长边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浇筑
D 从高处开始,沿短边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浇筑
A 15℃
B 20℃
C 25℃
D 28℃
A 先开挖基坑周围四边的土
B 周边的土坡对围护结构没有支撑作用
C 增大围护结构的变形
D 大量的土方不能直接外运
A 观察法
B 钎探法
C 丈量法
D 动力触探
A 悬臂式支护结构
B 锚拉式支护结构
C 内撑式支护结构
D 内撑-锚拉混合式支护结构
A 人工挖孔灌注桩
B 干作业法钻孔灌注桩
C 泥浆护壁灌注桩
D 干作业钻孔灌注桩
E 设计文件注明的部位
A 基槽支护情况
B 基槽的开挖平面位置、尺寸、槽底深度
C 槽壁、槽底土质类型、均匀程度
D 基槽之中是否有旧建筑物基础、古井、古墓、洞穴和地下掩埋物等
E 基槽边坡外缘与附近建筑物的距离
A 质监站
B 监理(建设)单位
D 勘察单位
E 施工单位
A 施工单位
B 勘察单位
C 监理单位
D 设计单位
E 质量监督单位
A 基坑开挖可采用机械直接开挖至基底标高
B 基坑开挖方案应根据支护结构设计、降排水要求确定
C 土方开挖前应先进行测量定位,设置好控制点
D 软土基坑必须分层均衡开挖
E 基坑开挖完成后应及时验槽,减少暴露时间
C 350
D 400
E 450.0
A 基坑支护结构
B 基坑类别
C 基坑施工阶段
D 自然条件的变化
E 当地经验
A 提高混凝土与钢筋的握裹力
B 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
C 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
D 提高混凝土抗压强度
E 减少混凝土表面裂纹
A 全面分层
B 均匀分层
C 斜面分层
D 分段分层
E 交错分层
A 选用低水化热的水泥
B 提高水灰比
C 提高混凝土的入模温度
D 及时对混凝土进行保温、保湿养护
E 采用二次抹面工艺
A 允许上下层之间留设施工缝
B 保证上下层之间不留施工缝
C 保证下层初凝前浇筑上层
D 保证下层初凝后浇筑上层
E 每层混凝土的厚度为300~500mm
A 宜分段分层连续浇筑
B 一般不留施工缝
C 各段层间应相互衔接
D 每段浇筑长度应控制在4-5m
E 不宜逐段逐层呈阶梯形向前推进
A 集水明排
B 真空井点降水
C 喷射井点降水
D 截水和回灌
E 地下水排降排放
A 钻孔灌注桩
B 沉管灌注桩
C 人工挖孔灌注桩
D 静压桩
E 预制桩
A 混凝土浇筑体的入模温度不宜大于35℃
B 混凝土的最大温升值不宜大于50℃
C 混凝土浇筑块体的里表温差(不含混凝土收缩的当量温度)不宜大于25℃
D 混凝土浇筑体的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0℃/d
E 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宜大于30℃
A 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
C 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
D 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
E 总监理工程师
A 截水
B 降水
C 回灌技术
D 砂沟、砂井回灌
E 减缓降水速度
C 钻孔灌注桩
D 静压灌注桩
E 锤击沉降灌注桩
A 增大水胶比,加大水泥用量
B 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
D 掺入适量微膨胀剂
E 混凝土浇筑完毕,无需覆盖
C 不宜逐段逐层呈阶梯形向前推进
D 每段浇筑长度应控制在4~5m
E 各段层间应相互衔接
A 埋设护筒
B 成孔
C 预备泥浆
D 下钢筋笼
E 浇筑混凝土
A 水冲灌注桩
B 振动灌注桩
D 沉管灌注桩
E 人工挖土灌注桩
B 基坑内地下水位应降至拟开挖下层土方的底面以下不小于0.5m
C 土方工程施工前,应采取有效的地下水控制措施
D 土石方开挖应遵循的原则是: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
E 基坑开挖完成后,应及时清底、验槽,减少暴露时间
A 增设集水井、排水沟
B 增加降水井
A 浇水浸湿模板
B 清理模板
C 进行模板预检
D 钢筋的隐蔽工程验收
E 铺干水泥
A 淤泥
B 淤泥质土
C 有机质大于5%的土
D 砂土
E 碎石土
A 二次振捣
B 二次表面抹压
C 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度的降温速率
D 尽快降低混凝土表面温度
E 保温保湿养护14d
验槽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包括哪些?
请默写答案
背景资料:某新建工业厂区,地处大山脚下,总建筑面积16000㎡,其中包含一幢六层办公楼工程,摩擦型预应力管桩,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下列事件:
事件一:在钢筋混凝土预制桩锤击沉桩施工过程中,某一根管桩在桩端标高接近设计标高时难以下沉;此时,贯入度已达到设计要求,施工单位认为该桩承载力已经能够满足设计要求,提出终止沉桩。经组织勘查、设计、施工等各方参加人员和专家会商后同意终止沉桩,监理工程师签字认可。
事件一中,监理工程师同意终止沉桩是否正确?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沉桩方法通常有哪几种?(2014年真题)